目录

3月15日推出了GPT-4,引起了全球轰动,仅仅过去一周多时间,又宣布推出插件功能。如果说是AI的“时刻”,那么插件就是的“App ”。超强的开发迭代能力,层出不穷的王炸级新产品,让我们不得不对由衷赞叹。

插件发布

3月24日,宣布能够支持第三方插件接入,同时为发布了多个插件,它们将帮助联网实时检索信息、运行计算或使用第三方服务。目前装上插件后,用户可以用 执行以下操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问答机器人,它将完全走进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成为全天候平台生态系统。

根据官方发布信息,的第一批第三方插件包含、、、、、Milo、、、、、、等11种。例如Open 插件允许用户搜索可预订的餐厅,插件能够提高计算能力,插件允许在本地商店购物,可与谷歌等应用程序连接,适用于办公场景。除了第三方插件,同时推出了自己的两款插件——网络浏览器(web )和代码解释器(code )。

网络浏览器

网络浏览器(web )是此次最受大家关注的插件,该插件使用微软必应搜索API从网络上检索内容,同时显示它在概括答案时所访问的网站,并在的回应中引用其来源。此前的包括GTP-4训练数据库的信息内容仅限于2021年9月之前的数据,现在通过该插件可以获得网络上最新的数据,极大提高问题回答的时效性。

例如下面的问题中,可以给出2023年的奥斯卡颁奖名单。

以往是被动接收数据进行推理,开发人员给它投喂大量历史数据,基于这些数据进行推理,从而给出答案。因此,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其出色的推理能力,人总是处于学习知识的过程,要求的是知识回答准确度,对于新鲜度反而要求不高,出色的推理能力有效保证了知识回答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相信掘友们没少让写诗,写小说,写代码chatgpt装检索插件,这些出色创作并不需要从网络上去获取最新的内容。

但随着大家对的越来越熟悉,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从知识问答扩展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个人事务、财务和交际chatgpt装检索插件,这就需要当前最新的回答,需要从最新网络数据去检索、分析和推理,也就是从被动接收数据变为主动获取数据,具备了眼睛和耳朵,能够去听去看,去与当前的网络世界进行同步。

代码解释器

代码解释器则能够执行数学问题、数据分析、可视化和文件格式转换等任务,使能够使用并在沙盒环境中处理上传和下载任务。简单来说,代码解释器能够为你复杂的问题直接提供代码,省去你大部分的编码工作,也能够阅读代码,修改代码bug。

根据官方的例子,当问到:一块砖的重量是这块砖自身 30% 的重量与 5 个 GPU 的重量之和,已知每吨重量包含了 100 块砖和 200 个 GPU,那么一块砖的重量是多少?

经过代码解释器后,给出了代码和答案。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回答问题不再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升级到源码描述,说实话惊叹之余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危机感,假以时日,随着能力不断提升,如果能够完成系统级编程,程序员门槛会不断降低,对于大多数程序员都将形成冲击。

平台生态

通过上面对这次插件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再满足于单纯作为一个聊天机器人,插件功能就是的应用商店。在3月34日之前,我们认为的合作关系是接入到其他APP,为其他APP赋能,属于从属低位。在3月34日之后,我们发现所有APP将纳入,形成生态系统,去指挥其他APP工作,属于主导地位。

试图通过插件功能建立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开发人员可以创建并发布他们自己的插件,借助获取用户和收益。目前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也是这样,第三方应用经过应用商店安装,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后,应用商店可以进行抽成获取利润。三个月前,我们担心训练成本非常高,但没有良好的商业化模式,发展困难。现在插件功能出来后,没有一个人会再去担心商业能力,反而是担心自己能不能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chatgpt装检索插件,自己会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微软魄力

说完的重大突破,回过头来,不得不佩服微软的魄力和决心。在必应接入GTP后,必应搜索引擎的访问量增长15%,谷歌降低了1%,一片形势大好,接入GTP的产品就是New Bing,因此这次插件功能的发布最尴尬的反而是New Bing。拥有插件功能的明显比搜索引擎属性加身的New Bing更有发展前景,对于市场前景来说,New Bing基本等同于完整版的必应,微软推陈出新,斩人先斩己。

这与腾讯有点相似,在QQ还是即时通信老大的情况下,坚决推出了微信,时至今日,微信建立起的生态帝国让腾讯无往不利。如果说插件功能即将构建的生态系统,未来将匹敌甚至超过App 和谷歌搜索的商业价值,已经不会让人觉得是异想天开了。

总结

从GTP3.5到GTP4,从微软 到插件,AI技术的演进和应用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袭来,在过去的这几个月,尤其这两周,我们听惯了重磅、史诗、王炸等词,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对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选择拥抱新的领域,新的技术,通过了解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学习目标;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熟悉AI技术的现状和未来预期,积极评估面临的冲击和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